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曾几何时,很多人总觉得舞台之上,被追光灯照亮的C位,享受台下的欢呼,是何等风光?

谁曾想到,这些明星和演员,因疫情也走到了灯火阑珊处。

今年4月13日,张惠妹在台北小巨蛋,通过直播哽咽地说了4个字——“压力很大!”

我们隔空,都能感受到这位昔日亚洲歌后的无奈。

去年9月9日,孙燕姿直播首秀,16分钟点赞破亿,1小时点赞达6亿。虽然不在现场,但热烈的氛围依旧澎湃如昨。

这说的是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人需要更高级的生活,更高级的互动。

生活总是要继续。剩下的就只是,当洪水来临,如何继续的问题。

01

疫情的洪流席卷了很多行业,旅游、航空、餐饮……还有昔日光鲜的演出行业。

而且,是环球同此凉热。全球两大戏剧演出中心——纽约百老汇与伦敦西区选择直接关闭。

百老汇,每年为纽约贡献147亿美元收入,养活着近10万人。与百老汇同期关闭的,还有美国传统“五大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

伦敦西区旗下分布在英国全境共有165家剧院。英国古典乐诸位泰斗级音乐家写联名信直陈:古典乐面临至暗时刻。众多乐团债台高筑;音乐家因无法集体排练,影响演奏水平;年轻人才大量流失……

柏林爱乐乐团赤字1000万欧元;悉尼交响乐团损失2500万澳元;加拿大国宝太阳马戏团疫情以来0收入,总负债10亿美元,已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

就在不久前的3月28日,邻居韩国的话剧与音乐剧圣地——大学路剧场甚至没钱举行一场谢幕演出,就悄无声息地从历史舞台谢幕。

中国虽然在疫情中实现了较早恢复,但线下演出和文艺行业,却无法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就在上个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文章《至3月底全国取消/延期约9000场》,历数疫情以来演出市场之伤,引起业内极大共鸣。

影院和剧院一样空空。眼见没有观众,电影院改作潮玩、剧本杀、沉浸式娱乐等空间,以稳住自由落体般的现金流。

著名影评人、北大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最近接受采访时也悲痛指出:“如果影院彻底消失了,电影也就不会再陪伴我们了!”

戴老师曾诗意地形容:所有的文化——都是可以使人与人相遇、人与人聚集的东西。电影院是其中一个空间、一个可能性,让我们可以肉身相遇、肉身聚集,创造更多可能性。

有台湾媒体直言:如果你身边有演员朋友,别羡慕,因为他们正在吃土!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陈誉原本是浙江象山当地一个民营越剧团的草根演员。疫情之前,剧团一年能有一百七八十场演出。虽然辛苦,但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也是开心的。

疫情发生后,剧院关闭,2020年一整年陈誉断断续续只演了二十多场,年收入不足5万元,想要养家养娃、维持生计真的是太难了。

为了谋生,陈誉的同事被迫转行,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做起小生意。

陈誉16岁学唱戏,在舞台上度过了十多年。疫情当前,不仅梦想渐行渐远,现在连最起码的生存都如此艰难。她一度陷入迷茫和焦虑中。

越剧,伴随着包邮区经济的繁荣,已经上升为中国第二大戏种。权威部门统计,中国现存戏种348个。如果连越剧演员都 “吃土”的话,其他更小众的戏剧演员,境况更可想而知。

往小了说,这是一个群体的生计和饭碗;往大了说,这是一群人的梦想;视野看得更远,这更是事关很多艺术门类以及国脉的赓续。

文化艺术如若断了传承,中国故事必将是不完整的。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热爱的人的殷殷期盼。

02

2020年3月,《纽约时报》曾用一篇题为《当演出必须继续,哪怕疫情当前》的重磅报道,给上海交响乐团点赞。

远在中国的古典乐团,缘何被美国主流大报关注?

原因是上海交响乐团的首席们通过网络,免费教音乐爱好者学乐器。在国外,想得到知名乐团首席的授课,那基本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廖屹,现为江苏大剧院总经理。2019年,廖屹从国家大剧院来到江苏大剧院,随后疫情让他遭遇了从业以来最大挑战。但廖屹还是抓住国内防疫阶段性成功的窗口期,见缝插针安排线下演出。

面对当地上座率不得超过30%、1米以上距离间隔就座、综合性演出场所不得多厅同时开放等防疫规定,同行纷纷认为30%这一上座率绝对亏本。

廖屹却坚定表示:“即使是开一场赔一场,也必须要开!在这个时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观众拉回剧院,把整个演出市场恢复起来,这是我们身上的责任。”

如果说大剧院是城市的文化动脉,小剧场就是城市文化生活的毛细血管。

今年4月,广州一些小剧场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把沉浸式音乐剧搬进小酒馆,把听相声的小剧场放到珠江游船上,把听音乐会的音乐厅改到下午茶席间。

一句话,当演出无处不在,生活便是风轻云淡。

34岁的济南舞者崔明凯就把舞台搬到了武汉街头。

崔明凯疫情前一年能做一百多场演出,还曾获得欧洲舞台的邀请。就在他舞台生涯欣欣向荣的时刻,疫情打破了一切。

在被迫停工的8个月里,崔明凯和无数演员一样苦练内功、等待机会。8个月后,崔明凯收到一张在武汉演出的邀请函,他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想看看这座城市。

武汉的街头之舞打开了崔明凯的视野,他希望今后做一些更有烟火气的创作,走上街头表演,这样的舞台更原生,可以把接地气的演出带给更多观众。

疫情阴霾难散,接地气的小剧场见证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水平的繁荣,但重拾线下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

摩登天空在疫情后,第一个将音乐节和音乐人以直播形式搬到线上。2020年2月4日“宅草莓不是音乐节”第一季上线。2月22日第二季节目联合今日头条等平台,成功实现商业化运作,让参与其中的原创音乐人获得了疫情后的第一笔收入。

2021年7月29日,老牌天王刘德华选择在抖音开直播庆祝自己出道40周年。他"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四十年,而是庆祝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了四十年。"

直播还没开始,直播间就挤进了300多万人翘首以盼。这注定是一场史上最特别的直播。

线上不是一点问题没有。无论是演唱会、话剧还是戏曲,都少了与观众的互动仪式感,自然也不会有“水乳交融”的现场氛围。

屏幕的存在,使演出互动体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说白了,演员与观众无法共享一个共时的空间体验。

不过,“网络感”多少能弥补一点“现场感”,还能带来一些意外之喜。互联网降低了观众的参与门槛,扩大了受众范围,使潜在观众群体真正扩展到全民。

在疫情平息的那段时间里,天津曲艺团就发现,剧场观众里多了不少新面孔,基本都是因为视频从线上转到了线下。特别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抖音就是他们爱上曲艺的那块敲门砖。

曲艺团开始特别策划一些轻松愉悦的短视频,并利用网络推出曲艺线上展播、演员直播,丰富粉丝文化生活,调节大家在疫情中的心情。

线下演出搭上直播的快车道,直播平台又自带互联网+跨界的基因,为演出融合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比如音乐剧走进综艺,京剧上真人秀,舞台剧在景区盘出新花样等。

不同业态融合、整合资源,共同挖掘市场新需求,打造经营新模式,成了演出行业与其它行业共渡难关的法宝。

对无数个人而言,线上演艺的崛起堪称及时雨。陈誉通过直播打赏获得补贴生活的收入,更赢得了职业的尊严以及延续梦想的勇气。

陈誉永远记得去年4月25日自己的第一次直播。直播间里就十来个人,与以往火热的线下根本没法比,但观众的支持、鼓励和打赏络绎不绝,终于让陈誉慢慢坚定了信心。

一边学习直播专业知识,一边在越剧主播界元老张丹恒的帮助下分析运营数据。

一个月后,陈誉有了一批固定粉丝,他们每天都会来直播间和陈誉聊聊戏曲知识和家常,到第三个月,陈誉通过直播打赏收入破万。

陈誉作为民营剧团演员直播间再就业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还登上了热搜。

除了最直接的经济收入,越剧主播界元老张旦恒发现直播对演员精神激励更大。

戏曲行业本身就很阳春白雪,行业内真正能称得上“角儿”的演员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演员都是兢兢业业,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辗转演出,为生计奔波。

通过直播,越来越多的演员被粉丝发现、认可、欣赏,并通过直播打赏获得收入。这让他们重拾了尊严,坚定了信心,更愿意留在舞台上,继续自己最初的梦想。某种程度上,也给这一剧种的存续找回了希望。

03

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自己或许都没有想到,这句话在2021年前后,居然准确预言了他毕生所钟爱的事业的状况。

线上化是疫情下的权宜之计,还是未来趋势?

疫情终究会过去。但是疫情期间的经历,让这个问题成为关系到行业传承,以及未来开枝散叶的一个真问题。

今年3月底~4月初,上海大剧院出品的《巡演零号站》在19个渠道同步播映。这场播映也许是中国演出史上首个“VR未来剧场”,它把现场感更往前推进了一步。观众通过VR设备,只要摇头晃脑,就可以在赛博朋克虚拟场景中实现360°观看演出。

《巡演零号站》昆曲《浮生六记》

只要你想,就可以坐在第一排,或者贵宾包厢,甚至还可以登上舞台,近距离领略演员们的手眼身法步。这是以往众多资深票友都无法获得的体验。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在线上看戏拥有了现场所不具有的优势。

这个“舞台”的想象空间,瞬间便被放大了。

科技带来的新奇和好玩,还意外地让戏曲这门古老艺术老树发新芽,重拾黄金年代。

97年的郭雨昂是梅派第三代传人,京剧名旦张南云是他师父。张南云时常回忆过往京剧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众就像疯狂一样,追着演员跑,充满了传奇。

郭雨昂发现师父向往的那个场景、描述的那种氛围,似乎在线上开始复兴。

这种“复兴”绝非孤例。据抖音平台数据,过去一年,抖音上的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过25亿。平均下来,每场戏曲直播有3200人次观看,远远超过了一场中型演出的规模。

要知道,中国演艺事业发展了几十年,目前全国剧场也才刚刚达到2000多,且分布极不均匀,大多集中在头部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

现在直播不仅观众人数多,演出场次多,覆盖的剧种几乎包罗全部。很多濒临失传的小众戏曲,也因科技的重新照亮,点燃了传承之火。

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中国现存多少个戏种。据统计,现存348个剧种中,在抖音直播间可以看到231个。

以后,覆盖剧种还会越来越多。国粹传承,就要一个都不能少。毕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

一场疫情,传统戏曲、小众舞台剧和互联网科技叠加,居然产生了春风化雨的功效,这个惊喜相信可以慰藉众多坚持奋斗的歌者、舞者、演艺者。

什么是生生不息?长期存在于普通人的眼中、心中,这就是生生不息。

前几天,抖音宣布了一项针对戏曲行业的扶持计划——DOU有好戏,愿景是在未来一年通过平台的力量帮助10个院团、1000位专业戏曲演员打造第二剧场。

如果能通过直播间,搭建一个新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传统表演。这就是生生不息。

戏曲行业的迷茫与复苏、创新与突围,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千行百业不屈不挠的缩影。因为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坚韧的力量。

从长安大戏院到各式兴起的小剧场,再到VR未来剧场……

千树万树梨花开,满园春色又一春。我们相信疫情会过去,我们相信凡是美好的总会绵延不息,我们相信一切留住美好的力量。
 

参考资料:

《戴锦华:如果影院彻底消失了,电影也就不会再陪伴我们了》中国新闻周刊

《在线演出不必止步于“权宜之计”》光明网

《全球演出业停摆,「纽约时报」给上海交响乐团点了赞》澎湃新闻

《云排练、线上演、多剧目……疫情封控之下演艺市场寻求创新自救 | 上海战疫》界面新闻

《比V2020,比心2021|走过演出业的至暗时刻,我们有勇气接受任何挑战》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

《疫情下,演出行业路在何方?》天津日报

《九千场演出无法如期上演,后疫情时代的演出行业何去何从?》扬子晚报

《影像力|疫情下的舞者:曾8个月没有演出,“战疫”精神坚定他重返舞台的信念》齐鲁网

话题:



0

推荐

智谷趋势

智谷趋势

16篇文章 177天前更新

决策者的首席情报顾问。2016年胡润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50强。

文章